电瓶车充电费突然翻倍,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炸毛。
前几天上海多个小区充电桩一夜涨价100%,原本两三块能充满的电瓶现在得花五六块,算下来每度电成本直接干到1块5,比特斯拉超充站还贵。
外卖小哥算了一笔账:每天充电两次,一个月多花三百多,等于白跑几十单。
更离谱的是,有人发现充电费快赶上92号汽油,开油车每公里成本7毛,电瓶车居然要5毛。
当充电桩变成吞金兽,不少人又偷偷把电瓶拎回家,结果7月份崇明、杨浦接连两场火灾,烧伤95%的惨剧听着都肉疼。
这波涨价说是搞什么\"价费分离\",实则把服务费翻着跟头往上窜,物业、运营商、设备商各怀鬼胎,最后全让老百姓埋单。
仔细扒拉账单才发现,所谓的服务费暗藏玄机。新能源车充电桩服务费普遍在3毛左右,电瓶车桩却敢收5毛8,运营商辩称设备维护贵,可街边充电桩连个雨棚都没有,扫码支付界面三天两头崩溃。有业内人士爆料,某品牌充电桩生产成本不过800块,按每次充电收1元算,半年就能回本。物业这边更迷,有的小区明明没涨场地费,服务费里却凭空多出\"管理成本\",业委会查账发现运营商和物业签的是\"收益分成协议\",每度电抽2毛当茶水费。这种层层扒皮的生意经,把民生刚需做成了暴利买卖。
看看隔壁杭州的操作就明白,这事儿本不该这么糟心。去年杭州给全市充电桩立规矩,明确服务费不得高于电费的50%,同时要求物业不得收取场地租赁费,改由街道统一规划建设。广州更狠,直接把充电桩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,政府掏钱装设备,居民只付电费。反观上海这次涨价,文件上白纸黑字写着\"防止违规涨价\",执行起来却成了摆设。有社区试图引入第二家运营商打破垄断,结果两家公司\"巧合\"地报出同样价格,明摆着搞价格同盟。
安全问题从来不是选择题。锂电池热失控只要3秒就能爆燃,北京去年推行充电柜进小区,每个柜子带自动灭火装置,充满自动断电,政府补贴后充电费反而比过去便宜。上海部分街道试点\"充电积分\"制度,合规充电返还超市代金券,用正向激励代替粗暴涨价。说到底,充电桩不该是资本游戏,把民生问题交给市场自我调节,结局注定是普通人吃亏。当涨价逼着老百姓在家赌命充电,所谓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就成了笑话。
十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