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总说手机对孩子的教育没好处,明令禁止孩子观看。我们害怕孩子们在成长中,被海量碎片化信息裹挟,日复一日沉溺于短视频,在信息轰炸中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反观成年人,却在不停地刷着短视频,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怪圈。就像两个家长在屋里吞云吐雾,转头却严厉告诫孩子抽烟有害健康,这种双重标准在短视频时代愈发刺眼。
如今全社会的成年人,几乎全部都掉进短视频的陷阱里。七旬、八旬的老人低头刷着视频,为领几个鸡蛋的小利乐此不疲;中年人更是成了重度手机依存症患者,仿佛离开屏幕就无法正常生活。
说实话,现在的短视频所带来的社会危害,远远大于它的积极作用。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正在将我们困死。
你对某类视频点一次赞,接下来屏幕就会被同类内容淹没。平台看似投你所好,实则暗藏危机。大量洗脑式观点和错误信息借此趁虚而入。
当你在重复观看中不断接受同质化内容,独立思考能力便在潜移默化中被侵蚀,最终陷入"傻子共振" 的困境。就像井里的蛤蟆天天刷短视频,最后一致认定天只有井口那么大,坐井观天却不自知。
有人欺负婆婆、顶撞老师、辱骂医生,本还有一丝自责,可刷到满屏同类内容后,反而觉得自己的行为合情合理,甚至发现有人比自己更过分。这种扭曲的反馈机制,让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被奉为真理,让错误的行为获得心理认同。
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,有几个人懂历史、懂军事?有几个人了解尖端科技?有几个人知道哪个企业家爱国不爱国?
那时人们买东西看的是什么?看得是质量,看的是价格。现在呢?人们买东西看什么?看明星、看网红、看企业家的营销套路。
现在打开短视频,卖鱼的、买菜的、扫大街的都敢高谈阔论国际形势,张口闭口就是B2战斗机是垃圾、美国科技不行了、美国总统完蛋了......
靠着碎片化信息拼凑的自信大放厥词,把胡说八道当成真知灼见。他们的底气,正是来自算法不断推送的同类答案,让错误认知在重复中愈发坚定。
更可怕的是对常识的颠覆。俄罗斯是否侵略乌克兰、哈马斯是否为恐怖组织、伊朗研究核武器是否具备正当性,这些本无需辩论的常识问题,在长期算法喂养下,竟成了争议焦点。许多人罔顾基本事实,在所谓国家利益的幌子下支持错误立场。
每当有热点事件,抖音上总会掀起一波波爱国浪潮。日本核废水排放时,人人都能出来骂几句;可天水幼儿园事件、杭州自来水问题,却无人问津。只因前者更易获得流量。平台对此心知肚明,却刻意迎合这类情绪,以此维持下载量和活跃度。
抗日题材电影上映,网上便会掀起反日狂潮,喊着抵制日货的口号发泄情绪,热潮过后便烟消云散。
可真到了医院,进口药和国产药选哪个?心脏搭桥手术,8000元的国产支架和3万元的进口支架,又有多少人会为了 "支持国产" 而选择前者?
短视频带来的即时快感确实诱人,刷时酣畅淋漓,刷完大脑却一片空白。当整个社会都在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里狂欢,我们失去的,或许不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,更是对真实世界的理性认知。
十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