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几篇关于车桥战役的专题文章中,我们对该战役的组织指挥、战略意义以及对抗日战争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做了简要分析。毫无疑问,车桥战役不仅打得极为迅速且成功,且其影响力广泛,震动了各方。然而,这场战斗虽然成果显著,仍然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。比如,虽然此次战役成功生俘了24名日军,创造了抗战以来生俘日军的纪录,但从战后的总结来看,若处理得当,本可生俘更多日军,至少可以翻两番。此外,若能够更好地打扫战场,也有可能缴获更多的武器装备及其他战略物资。导致这些遗憾的原因,分析起来其实并不复杂,主要是战后打扫战场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、充分,所遗留的不足无疑影响了战果的最大化。至少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“不应出现”:
第一点,缺乏专人专管,这一点不应该出现。
或许是由于以往多次执行游击战的经验,或者由于此前参与的战斗规模相对较小,战后缴获战利品较少,使得我在战后打扫战场和处理战利品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,导致了对这一问题的忽视,原因上是有客观因素的。事实上,车桥战役的筹备阶段,曾专门安排了人员来负责战后物资的收集与处理,然而,遗憾的是,这一安排并未得到有效落实。战斗开始后,任务繁重,新四军指挥机关的人员也相对有限,负责这一项工作的同志因此被分配去处理其他紧急事务。在这种情况下,战后打扫工作就显得十分松散,尤其是对大量缴获的战利品,处理显得缺乏系统性。许多枪支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与保存,一些重要文件也未能得到妥善处理,甚至直接被随意丢弃。所有这些都显示出,缺乏专门负责这一任务的人员和管理制度,最终导致了大量战利品未能被充分利用。
展开剩余64%第二点,缺乏打扫重点,这一点同样不应该出现。
无论做什么事,都必须有明确的重点,打扫战场也不例外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点,我们不妨简要列举一下车桥战役战后缴获的清单,除了武器装备外,还包括了其他各种物资:
“照相机2架,底片6盒,油印机1副,脚踏车两辆,手表12只,瞄准镜1副,望远镜3副,弹盒16个,指北针1个,皮鞋29双,军毯30条,水壶5只,风镜10副,药品1部,国币12000元,伪币1000元,银币12元,香烟106条,鸦片一大块,粮食1部,文件1卷,毛巾10打,银器1部,骡马16匹及其他军用品。”
这份清单可谓非常详尽,甚至连一些琐碎物品也一一列举出来。虽然没有任何物品的列出是不重要的,但我们不得不反思,是否在战场打扫时还有更重要的物品被疏忽或遗忘了。比如,生俘日军显然应该成为打扫战场的首要任务之一。然而,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。廖政国团长在总结时提到,战斗结束时,他们捕获了几十名日军,但由于大家都认为这只是“常规战果”,并没有特别重视,甚至连一些重伤员也未加捕捉。如果当时能够更加注重抓捕生俘,尤其是那些伤号,车桥战役的生俘数量至少可以翻倍,这样的震撼效果无疑会更为强大。此外,战后的战场清理中,部分“伪工作人员、情报机关、特务人员、要犯”也未被有效捕获,这一疏漏,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遗憾。
第三点,缺乏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,这同样是不应有的。
打扫战场是一个极其细致且充满耐心的工作,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重要战利品的流失。战士们在看到缴获的重型武器后,往往会产生一种“任务完成”的心理,认为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,从而忽视了战场上可能隐藏的一些战利品。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战场环境中,打扫工作尤为重要。例如,在水网地区,由于气温较低,水寒刺骨,许多人没有下水去摸索战利品,结果却让敌人有机会悄悄回收这些遗留的物资。再比如,在芦家滩战场,距离我们已经清扫过的地方仅200米,敌人便成功捞回了8挺机枪;而在小马庄,敌人将两挺机枪埋入土中,甚至做成了土堆的“坟墓”,我们根本未曾注意到,直到敌人再次进行扫荡时,这两挺机枪才被取走。还有一次,一名营长在战地大便时,踩到了一处新挖的泥土,却未加以重视,结果第二天发现这块土下面埋着五六箱弹药,这些也未被及时缴获。如果战后打扫工作做得更加细致,缴获的机枪数量至少可以增加到原来的五倍,而这些被遗漏的弹药,按每箱千发计算,至少能再增加两倍的弹药数量。
通过车桥战役的战场打扫,我们不难看出,细节决定战果的成败。虽然车桥战役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,但对其中的不足之处,我们依然要深刻总结并汲取教训。只有正视这些问题,才能对这场战役有一个更加全面、客观的认知,确保未来在类似的战斗中,能够更加完善、精细地处理每一个细节。
(参考文献:《新四军战史》《车桥战役纪念文集》)
发布于:天津市十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